深入了解1968年阴历6月9日的历史背景
1968年阴历6月9日,是中国农历戊申年五月初三,属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个重要节点。当时,中国正处于动荡的时期。毛泽东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宣布认定党内出现了新的资产阶级,号召全国师生参与到文化大革命中来。因为这场运动的宣传口号是“打倒一切,革命万岁”,许多人趁机肆意发泄对旧社会、旧权威的仇恨情绪。然而在这种极端政治环境下,也发生了很多残酷又荒唐的事情。
一场莫名其妙的暴力事件爆发
1968年阴历6月9日,北京市海淀区牡丹园陈家坝进行了一场“大串联”活动。这里是北京名校师生的聚集之地,当时也是北京市内文化大革命的中心之一。大批外地青年和学生慕名而来,意图加入夺权运动,为革命势力增加一份力量。然而,这份力量表现出来的却是疯狂的暴力行径。
在活动现场,许多人拿着大旗、横幅,高喊“打倒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打砸京城的大大小小的官方机构。更有甚者,挥舞着棍棒、刀具、最先搜查起自家院落,将不同政治立场的人暴打一顿。有的人被打得鲜血淋漓,有的甚至当场身亡。整个现场沦为一片混乱,失控的人群不断侵占着整个北京市的中心地带,直到南京政府决定派遣战斗机镇压。
这场“大串联”引起的影响
这场暴力事件不仅给北京市市民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同时也对中国的政治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毛泽东本意是让这场文化大革命加速他权力的正式确立,然而,却因为疯狂的人民暴力,结果造成了经济和社会秩序的混乱,更重要的是,迅速推行文化大革命也导致了思想上的极端化,最终使文化大革命走向了毁灭之路。
这场暴力事件所引发的历史印记深深留了下来,作为一个有民主自由传统的国家,中国从此沦为了一个权威极权主义的政治国家,这导致了一个全面深入的重大政治动荡——大批民主人士被打压之下,开始了他们漫长的等待。而对于被打压的政治异议者来说,这场暴力事件是一个重大的教训,也是对于“文革”所有参与者的责任提醒。这个暴力事件一方面证明了遍布全国的红卫兵主要来自中小学生的事实,另一方面,证明了当前社会制度的深层次问题——人民对于民主制度的渴望以及对于非民主制度的不满。这种非民主制度下政治、经济等深层次制度问题的推动是人民群众积极的态度所没有参与到的领域。
如何看待历史遗产
这场暴力事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却也为我们留下了真诚的教训。很多像这种事件一样的莫名其妙暴力行径值得我们警惕,在历史的长河中,能有意识地保留有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一种积极探究历史、保护历史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当我们把历史当做一份遗产,并且以一种执着绵长的方式去保护,这些历史场景既能让我们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实现改革,也提醒了我们不可重蹈覆辙。
今天,恰恰是我们更需要正视这些事情,而不是简单地抹去它们,并将其排除到历史废墟里。一个有自由、有声音的社会,应该包容并兼容不同的声音,并通过公正、平等、合理地制度模式来完成这个指引历史进程的不同视角。只有兼顾过去与现在,用更开放的眼光去审视历史,又用历史从不同的角度去期待未来,才会诞生更加光明和美好的未来。